跳到主要內容

問君知否

文言:君知否?即廣府話,你知道未?普通話已經變成了你知道不知道?你知道嗎?可見,廣府話保留(動詞-反)的文言問句用法。

例子:
三國
三國志卷五十五吳書董襲傳:「太妃憂之,引見張昭及龔等,問江東可保安否?」

唐朝


白居易《和微之詩》中的和寄問劉白詩:「適值此詩來,歡喜君知否。」





陸游初發夷陵詩:「今朝喜處君知否?三丈黃旗舞便風。」
趙長卿 (詞牌:踏莎行柳暗披風詞:「閒愁俏沒安排處。新來著意與兜籠,身心苦役伊知否。」
陳亮(詞牌: 點絳脣一夜相思詞:「君知否?雨僝雲僽,格調還依舊。」


元朝

宮大用范張雞黍第三折:「似這般光前裕後,一靈兒可也知否。」

明朝


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:「溫是將門之子,綽號攔路虎,大王曾知否?」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糾正? 斗正? 矯正?

糾正究竟讀成斗正,還是矯正?首先要羅列有什麼讀音。 1)《廣韻》居黝切(g-au)《集韻》吉酉切,音朻。《說文解字》繩三合也。 2)《集韻》舉夭切(g-iu),音矯。《詩經·陳風》舒窈糾兮。《毛詩傳箋》窈糾,舒之姿也。 3)《韻補》叶居由切(g-au),結也。三國《嵆康·琴賦》瀄汨澎湃,蟺相糾。放肆大川,濟乎中州。 明朝宋濂《送張編修赴南陽教授序​​》:夫教授之職,以經術行義訓,導諸生,掌其課試之事,而糾正其不如規者,其責實至重也。 可見三個例子都沒有糾正的意思,反而矯正有糾正的意思。 《漢書·李尋傳》:先帝大聖,深見天意昭然,使陛下奉承天統,欲矯正之也。 從此得知,糾字是矯字在古代的同音假借字。糾正,本應讀作矯正。 明末《正字通》糾,俗寫從斗作紏,非。可見,自明末已經積非成是,把糾正讀作斗正。

兩個蘇字

有人寫甦醒,也有人寫蘇醒。誰對誰錯? 如果看康熙字典,甦,出自清初正字通,與另外一個字(左為丙支,右為生)相通,但沒有解釋,非常奇怪。 翻查台灣的字典,蘇本身等於甦醒,解釋為死而復生。同「穌」。左傳宣公八年:「晉人獲秦諜,殺諸絳市,六日而蘇。」 蘇醒從昏迷中醒過來或從萎絕中恢復生機。宋代牟巘的春雪詩:「但喜畦蔬得蘇醒,從今小摘有餘懽。」 甦醒則是從昏迷中醒過來。出版於明朝的西遊記,第三十九回:「教那多官甦醒回來拜君,方知是真實皇帝。」明末的初刻拍案驚奇,卷二十四:「直等兵快人眾來救,方才甦醒。」 雖然兩者相通,但蘇醒比甦醒出現得早很多呢。

好背

我們話人OUT,會說他好背。因為'背'就有偏僻的意思。背路,就是偏僻小路;背街-偏僻街道;背旮旯儿-偏僻的角落。住得偏僻,自然信息不通,人自然脫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