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廣東打邊爐



近來嶺南一帶,寒流侵襲,最好就是打邊爐。呂誠《來鶴亭集.南海口號六首.其五》:「炎方物色異東吳,桂蠹椰漿代酪奴。十月煖寒開小閣,張燈團坐打邊爐。」這個食法源遠流長,早見於東漢。當時邊爐叫做鐎斗(手爐)。


打邊爐與另外一個打便爐很類似,似把煮好的食物方在小爐上保溫。情況就似泰國人食鱸魚。

明代陳獻章的南歸寄鄉舊詩:「生酒鱘魚會,邊罏蜆子羹。」或作「便爐」。陳獻章就是廣東新會人,後遷居白沙鄉,所以人稱「白沙先生」。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,嶺南學派創始人。不知道香港灣仔區銅鑼灣的白沙道是否紀念這位「白沙先生」?但位於黃竹坑深灣道1號的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就應該是紀念他吧!


(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,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)

留言

  1. 鐎斗

    一種三足有柄的金屬器皿。銅製,可容一斗。本用以炊煮,後世軍中每在夜間敲擊,作為警眾的信號。宣和博古圖˙卷二十˙龍首鐎斗:「右高七寸八分,深二寸三分,口徑四寸三分,容一升,重三斤一兩。有耳,有流,有柄,無銘。是器鐎斗也。許慎以謂斗之可以溫物者耳。」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兩個蘇字

有人寫甦醒,也有人寫蘇醒。誰對誰錯? 如果看康熙字典,甦,出自清初正字通,與另外一個字(左為丙支,右為生)相通,但沒有解釋,非常奇怪。 翻查台灣的字典,蘇本身等於甦醒,解釋為死而復生。同「穌」。左傳宣公八年:「晉人獲秦諜,殺諸絳市,六日而蘇。」 蘇醒從昏迷中醒過來或從萎絕中恢復生機。宋代牟巘的春雪詩:「但喜畦蔬得蘇醒,從今小摘有餘懽。」 甦醒則是從昏迷中醒過來。出版於明朝的西遊記,第三十九回:「教那多官甦醒回來拜君,方知是真實皇帝。」明末的初刻拍案驚奇,卷二十四:「直等兵快人眾來救,方才甦醒。」 雖然兩者相通,但蘇醒比甦醒出現得早很多呢。

好背

我們話人OUT,會說他好背。因為'背'就有偏僻的意思。背路,就是偏僻小路;背街-偏僻街道;背旮旯儿-偏僻的角落。住得偏僻,自然信息不通,人自然脫節。

抽秤

粵語的抽秤意簡言賅。抽,即抽出,拿起。秤,就是秤砣,引申為評理。買菜慎防被騙,才有選擇性地抽樣作檢查,才有公秤或者後來的公磅。事後被人謹慎檢討,也是抽秤。自己秤完,再被人秤,自然不滿,所以抽秤多作貶義。至於說法來由,則難以推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