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一蚊銀兩蚊銀


一蚊銀兩蚊銀的蚊,其實是緡,即貨幣單位。這個緡字就是串銅錢的繩。這條繩當初係釣魚用的線。緡,《洪武正韻》彌鄰切,音民。《詩經·國風·召南》其釣維何,維絲伊緡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初筭緡錢。《註》緡,絲也,以貫錢也。筭,算也。

《全唐詩》卷五百一十一 卷511_107 張祜《感歸》:「
行卻江南路幾千,歸來不把一文錢。
鄉人笑我窮寒鬼,還似襄陽孟浩然。」

《全唐詩》卷八百五十八 卷858_2 呂岩《絕句》:「學道須教徹骨貧,囊中只有五三文。」

宋代孟元老《東京夢華錄.卷三.天曉諸人入市》﹕「酒店多點燈燭沽賣,每分不過二十文,并粥飯點心。」

元施耐庵或明初羅貫中《水滸傳.第四十五回 楊雄醉罵潘巧雲 石秀智殺裴如海》﹕「帳目已自明明白白,並無分文來去。如有毫釐昧心,天誅地滅。」

明代沈德符《萬曆野獲編.卷二十五.詞曲.南北散套》﹕「今無論其雜用庚清真文侵尋諸韻,即語意亦俚鄙可笑,真不值一文。」
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.卷二十二 錢多處白丁橫帶 運退時刺史當艄》﹕「你在外邊榮華,怎知家丁盡散,分文也無了﹖」

清代吳敬梓《儒林外史.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賢問業 馬純上仗義疏財》:「皇帝也未必是要他這個箱子,必有別的緣故。這箱子能值幾文!」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糾正? 斗正? 矯正?

糾正究竟讀成斗正,還是矯正?首先要羅列有什麼讀音。 1)《廣韻》居黝切(g-au)《集韻》吉酉切,音朻。《說文解字》繩三合也。 2)《集韻》舉夭切(g-iu),音矯。《詩經·陳風》舒窈糾兮。《毛詩傳箋》窈糾,舒之姿也。 3)《韻補》叶居由切(g-au),結也。三國《嵆康·琴賦》瀄汨澎湃,蟺相糾。放肆大川,濟乎中州。 明朝宋濂《送張編修赴南陽教授序​​》:夫教授之職,以經術行義訓,導諸生,掌其課試之事,而糾正其不如規者,其責實至重也。 可見三個例子都沒有糾正的意思,反而矯正有糾正的意思。 《漢書·李尋傳》:先帝大聖,深見天意昭然,使陛下奉承天統,欲矯正之也。 從此得知,糾字是矯字在古代的同音假借字。糾正,本應讀作矯正。 明末《正字通》糾,俗寫從斗作紏,非。可見,自明末已經積非成是,把糾正讀作斗正。

兩個蘇字

有人寫甦醒,也有人寫蘇醒。誰對誰錯? 如果看康熙字典,甦,出自清初正字通,與另外一個字(左為丙支,右為生)相通,但沒有解釋,非常奇怪。 翻查台灣的字典,蘇本身等於甦醒,解釋為死而復生。同「穌」。左傳宣公八年:「晉人獲秦諜,殺諸絳市,六日而蘇。」 蘇醒從昏迷中醒過來或從萎絕中恢復生機。宋代牟巘的春雪詩:「但喜畦蔬得蘇醒,從今小摘有餘懽。」 甦醒則是從昏迷中醒過來。出版於明朝的西遊記,第三十九回:「教那多官甦醒回來拜君,方知是真實皇帝。」明末的初刻拍案驚奇,卷二十四:「直等兵快人眾來救,方才甦醒。」 雖然兩者相通,但蘇醒比甦醒出現得早很多呢。

好背

我們話人OUT,會說他好背。因為'背'就有偏僻的意思。背路,就是偏僻小路;背街-偏僻街道;背旮旯儿-偏僻的角落。住得偏僻,自然信息不通,人自然脫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