糾正究竟讀成斗正,還是矯正?首先要羅列有什麼讀音。 1)《廣韻》居黝切(g-au)《集韻》吉酉切,音朻。《說文解字》繩三合也。 2)《集韻》舉夭切(g-iu),音矯。《詩經·陳風》舒窈糾兮。《毛詩傳箋》窈糾,舒之姿也。 3)《韻補》叶居由切(g-au),結也。三國《嵆康·琴賦》瀄汨澎湃,蟺相糾。放肆大川,濟乎中州。 明朝宋濂《送張編修赴南陽教授序》:夫教授之職,以經術行義訓,導諸生,掌其課試之事,而糾正其不如規者,其責實至重也。 可見三個例子都沒有糾正的意思,反而矯正有糾正的意思。 《漢書·李尋傳》:先帝大聖,深見天意昭然,使陛下奉承天統,欲矯正之也。 從此得知,糾字是矯字在古代的同音假借字。糾正,本應讀作矯正。 明末《正字通》糾,俗寫從斗作紏,非。可見,自明末已經積非成是,把糾正讀作斗正。
南朝梁顧野王所撰的《玉篇》:爸,父也。《正字通》夷語稱老者爲八八。或巴巴。後人因加父作爸字。另外,《集韻》必駕切,音霸。吳人呼父曰爸。
回覆刪除"爹"字也是從父部, 未知有何典故?
回覆刪除《南史·梁始興王憺傳》詔徵還朝,人歌曰:始興王人之爹,赴人急如水火,何時復來哺乳我。荆土方言謂父爲爹,故云。
回覆刪除身為河南河陽人的韓愈所寫的《祭女挐女文》有云:阿爹,阿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