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陰騭陰德與陰功


高調而又不合格的藝術評論惹來香港公眾聲討,當事人卻話自己無辜受害。如果當事人係廣東人,反而會埋怨無陰功,懷疑自己前世做錯事,或者被人懷疑自己做過陰騭野。

我們萬萬想不到陰騭,本為默定的意思。其中騭,意即安排,判定。先秦時期《尚書》:「惟天陰騭下民,相協厥居。」

後來引申為默默行善的德行。與「陰德」、「陰功」相通。明代洪楩所寫的清平山堂話本˙陰騭積善:「但只覓得一半歸家,養膳老小,感戴恩德不淺。」明末清初的喻世明言˙卷二十九˙月明和尚度柳翠:「只因柳宣教不行陰騭,折了女兒,此乃一報還一報,天理昭然。」平日不行善,就會現眼報。

清代也繼續這樣的講法。小說儒林外史第七回:「不枉了荀老爹一生忠厚,做多少佛面上的事,廣積陰功。」第三十六回:「陰騭就像耳朵裡響,只是自己曉得,別人不曉得。而今這事,老伯已是知道了,那裡還是陰德?」又例如,清代小說紅樓夢˙第十回:「莫過你把我從前註的陰騭文給我叫人好好的寫出來刻了,比叫我受眾人的頭還強百倍呢!」

今日講無陰功,邊個咁無陰功。這個陰功,卻繼承了當初意義。唐代司空圖的攜仙籙詩九首之五:「若道陰功能濟活,且將方寸自焚修。」另外,喻世明言卷九的裴晉公義還原配:「又有犯著惡相的,卻因心地端正,肯積陰功,反禍為福。此是人定勝天,非相法之不靈也。」明朝金瓶梅˙第五十三回:「產下龍媒須保護,欲求麟種貴陰功。」

陰德又如何?原來時代更早。周禮春官的大宗伯:「以天產作陰德,以中禮防之。」道家典籍-淮南子˙人間:「夫有陰德者,必有陽報;有陰行者,必有昭名。」漢代史記˙卷四十六˙田敬仲完世家:「其粟稟予民以大斗,行陰德於民。」漢書˙卷七十四˙丙吉傳:「臣聞:有陰德者必饗其樂以及子孫。」南朝梁˙武帝˙會三教詩:「密行貴陰德,顯證表長齡。」金史˙卷六十四˙后妃傳下˙顯宗孝懿皇后傳:「祖宗積慶,且皇后陰德至厚,而有今日,社稷之洪福也。」

可見,廣府話的積下陰德,源遠流長。奉勸那些不斷叫台達陣,打記者的暴徒,北方叫獸等等好好學習積陰德這個中華傳統。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糾正? 斗正? 矯正?

糾正究竟讀成斗正,還是矯正?首先要羅列有什麼讀音。 1)《廣韻》居黝切(g-au)《集韻》吉酉切,音朻。《說文解字》繩三合也。 2)《集韻》舉夭切(g-iu),音矯。《詩經·陳風》舒窈糾兮。《毛詩傳箋》窈糾,舒之姿也。 3)《韻補》叶居由切(g-au),結也。三國《嵆康·琴賦》瀄汨澎湃,蟺相糾。放肆大川,濟乎中州。 明朝宋濂《送張編修赴南陽教授序​​》:夫教授之職,以經術行義訓,導諸生,掌其課試之事,而糾正其不如規者,其責實至重也。 可見三個例子都沒有糾正的意思,反而矯正有糾正的意思。 《漢書·李尋傳》:先帝大聖,深見天意昭然,使陛下奉承天統,欲矯正之也。 從此得知,糾字是矯字在古代的同音假借字。糾正,本應讀作矯正。 明末《正字通》糾,俗寫從斗作紏,非。可見,自明末已經積非成是,把糾正讀作斗正。

兩個蘇字

有人寫甦醒,也有人寫蘇醒。誰對誰錯? 如果看康熙字典,甦,出自清初正字通,與另外一個字(左為丙支,右為生)相通,但沒有解釋,非常奇怪。 翻查台灣的字典,蘇本身等於甦醒,解釋為死而復生。同「穌」。左傳宣公八年:「晉人獲秦諜,殺諸絳市,六日而蘇。」 蘇醒從昏迷中醒過來或從萎絕中恢復生機。宋代牟巘的春雪詩:「但喜畦蔬得蘇醒,從今小摘有餘懽。」 甦醒則是從昏迷中醒過來。出版於明朝的西遊記,第三十九回:「教那多官甦醒回來拜君,方知是真實皇帝。」明末的初刻拍案驚奇,卷二十四:「直等兵快人眾來救,方才甦醒。」 雖然兩者相通,但蘇醒比甦醒出現得早很多呢。

好背

我們話人OUT,會說他好背。因為'背'就有偏僻的意思。背路,就是偏僻小路;背街-偏僻街道;背旮旯儿-偏僻的角落。住得偏僻,自然信息不通,人自然脫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