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六四時被輾斷雙腿的方政將出席維園燭光晚會


六四時被輾斷雙腿的方政將出席維園燭光晚會。輾斷的輾,根據南梁《玉篇》,解作轉。《詩經·周南》有講。

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,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
參差荇菜,左右流之,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
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,悠哉悠哉,輾轉反側。

另外,漢代秦嘉的贈婦詩三首之一:「長夜不能眠,伏枕獨輾轉。」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:「為感君王輾轉思,遂教方士殷勤覓。」兩者仍然解作翻來覆去睡不著覺。

唐代趙嘏的哭李進士詩:「牽馬街中哭送君,靈車輾雪隔城聞。」開始專指車輪的軋壓。

除了這個輾字,還有(馬展),據康熙字典,讀陟扇切(zik+sin3=zin3),玉篇說馬轉臥土中。

其實展,《說文》轉也。《爾雅·釋言》展,適也,又舒也,開也,又猶錄也,整也,審也,視也,又襢也。

由此可見,展字是最早出現,意義繁多。在商代至春秋期間(-前476年),輾字在詩經出現。南梁(502年-557年),(馬展)字才出現。三者同音。其中相信輾床輾蓆就是廣府話的「典床典蓆」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糾正? 斗正? 矯正?

糾正究竟讀成斗正,還是矯正?首先要羅列有什麼讀音。 1)《廣韻》居黝切(g-au)《集韻》吉酉切,音朻。《說文解字》繩三合也。 2)《集韻》舉夭切(g-iu),音矯。《詩經·陳風》舒窈糾兮。《毛詩傳箋》窈糾,舒之姿也。 3)《韻補》叶居由切(g-au),結也。三國《嵆康·琴賦》瀄汨澎湃,蟺相糾。放肆大川,濟乎中州。 明朝宋濂《送張編修赴南陽教授序​​》:夫教授之職,以經術行義訓,導諸生,掌其課試之事,而糾正其不如規者,其責實至重也。 可見三個例子都沒有糾正的意思,反而矯正有糾正的意思。 《漢書·李尋傳》:先帝大聖,深見天意昭然,使陛下奉承天統,欲矯正之也。 從此得知,糾字是矯字在古代的同音假借字。糾正,本應讀作矯正。 明末《正字通》糾,俗寫從斗作紏,非。可見,自明末已經積非成是,把糾正讀作斗正。

兩個蘇字

有人寫甦醒,也有人寫蘇醒。誰對誰錯? 如果看康熙字典,甦,出自清初正字通,與另外一個字(左為丙支,右為生)相通,但沒有解釋,非常奇怪。 翻查台灣的字典,蘇本身等於甦醒,解釋為死而復生。同「穌」。左傳宣公八年:「晉人獲秦諜,殺諸絳市,六日而蘇。」 蘇醒從昏迷中醒過來或從萎絕中恢復生機。宋代牟巘的春雪詩:「但喜畦蔬得蘇醒,從今小摘有餘懽。」 甦醒則是從昏迷中醒過來。出版於明朝的西遊記,第三十九回:「教那多官甦醒回來拜君,方知是真實皇帝。」明末的初刻拍案驚奇,卷二十四:「直等兵快人眾來救,方才甦醒。」 雖然兩者相通,但蘇醒比甦醒出現得早很多呢。

好背

我們話人OUT,會說他好背。因為'背'就有偏僻的意思。背路,就是偏僻小路;背街-偏僻街道;背旮旯儿-偏僻的角落。住得偏僻,自然信息不通,人自然脫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