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斗零


香港五仙硬幣是一種過去流通的香港貨幣,面額相當於0.05港元,現已停止流通。而斗零是廣東及香港人(尤其是較年長者)習慣上對五仙/五分的叫法。

自明代起,中國與外國進行的貿易多以白銀進行,由外國進口中國之白銀主要為西班牙銀圓。西班牙銀圓標準重量為27.4克 。到清未光緒年間張之洞任兩廣總督時,於1887年起開始在廣州仿照西班牙銀圓之大小重量鑄造銀幣,因上有蟠龍像,習慣上稱之為龍洋。龍洋的輔幣中五分為一圓之百分之五,即白銀1.37克 ,合中國重量單位三分六釐。在廣州街市中普遍以「之辰代碼」,分別以「之」、「辰」、「斗」、「馬」、「蘇」、「零」、「候」、「裝」、「彎」來代表數字一至九,因此五仙便被叫作「斗零」。

在香港,港元原來亦是與西班牙銀圓一樣,為銀本位貨幣,港圓一圓之重量亦與西班牙銀圓及中國之龍洋一樣。1866年至1933年間的香港五仙硬幣均以白銀鑄造。1903年的五仙硬幣重 一點三七克 ,約相當於三分六釐(即 零點零三六兩 ),因而被稱作「三六」。當時在香港的果菜欄所用的暗語與廣州一樣,故此港圓五分亦稱為「斗零」。

1933年,港元取消使用銀本位,五仙硬幣亦改用黃銅-鎳合金鑄造。雖然港幣的五仙已於1989年停止流用,但「斗零」這個稱號仍然一直沿用下來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糾正? 斗正? 矯正?

糾正究竟讀成斗正,還是矯正?首先要羅列有什麼讀音。 1)《廣韻》居黝切(g-au)《集韻》吉酉切,音朻。《說文解字》繩三合也。 2)《集韻》舉夭切(g-iu),音矯。《詩經·陳風》舒窈糾兮。《毛詩傳箋》窈糾,舒之姿也。 3)《韻補》叶居由切(g-au),結也。三國《嵆康·琴賦》瀄汨澎湃,蟺相糾。放肆大川,濟乎中州。 明朝宋濂《送張編修赴南陽教授序​​》:夫教授之職,以經術行義訓,導諸生,掌其課試之事,而糾正其不如規者,其責實至重也。 可見三個例子都沒有糾正的意思,反而矯正有糾正的意思。 《漢書·李尋傳》:先帝大聖,深見天意昭然,使陛下奉承天統,欲矯正之也。 從此得知,糾字是矯字在古代的同音假借字。糾正,本應讀作矯正。 明末《正字通》糾,俗寫從斗作紏,非。可見,自明末已經積非成是,把糾正讀作斗正。

兩個蘇字

有人寫甦醒,也有人寫蘇醒。誰對誰錯? 如果看康熙字典,甦,出自清初正字通,與另外一個字(左為丙支,右為生)相通,但沒有解釋,非常奇怪。 翻查台灣的字典,蘇本身等於甦醒,解釋為死而復生。同「穌」。左傳宣公八年:「晉人獲秦諜,殺諸絳市,六日而蘇。」 蘇醒從昏迷中醒過來或從萎絕中恢復生機。宋代牟巘的春雪詩:「但喜畦蔬得蘇醒,從今小摘有餘懽。」 甦醒則是從昏迷中醒過來。出版於明朝的西遊記,第三十九回:「教那多官甦醒回來拜君,方知是真實皇帝。」明末的初刻拍案驚奇,卷二十四:「直等兵快人眾來救,方才甦醒。」 雖然兩者相通,但蘇醒比甦醒出現得早很多呢。

好背

我們話人OUT,會說他好背。因為'背'就有偏僻的意思。背路,就是偏僻小路;背街-偏僻街道;背旮旯儿-偏僻的角落。住得偏僻,自然信息不通,人自然脫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