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飲-其實很古典


飲-其實很古典,比喝字早出現。

《詩經.國風.鄭風.叔于田》:叔于狩,巷無飲酒。豈無飲酒,不如叔也,洵美且好。
《詩經.國風.鄭風.女曰雞鳴》:「宜言飲酒,與子偕老。」
《詩經.小雅.鹿鳴之什.常棣》:「儐爾籩豆,飲酒之飫。」
《詩經.頌.魯頌.有駜》:「夙夜在公,在公飲酒。」
《論語.述而》:「子曰:『飯疏食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。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』」
《論語.鄉黨》:「鄉人飲酒,杖者出,斯出矣。鄉人儺,朝服而立於阼階。」
《孟子.公孫丑上》:「飢者易為食,渴者易為飲。」
《孟子.告子上》:「公都子曰:『冬日則飲湯,夏日則飲水,然則飲食亦在外也?』」
《墨子.卷九.非儒下》:「號人衣以酤酒,孔某不問酒之所由來而飲。」
《韓非子.飾邪》:「子反曰:『去之,此酒也。』豎穀陽曰:『非也。』子反受而飲之。」
《韓非子.解老》:「道譬諸若水,溺者多飲之即死,渴者適飲之即生。」
《韓非子.外儲說左上》:「夫良藥苦於口,而智者勸而飲之,知其入而已己疾也。」
《莊子.內篇.齊物論》:「夢飲酒者,旦而哭泣;夢哭泣者,旦而田獵。」
《莊子.內篇.人間世》:「顏回曰:『回之家貧,唯不飲酒、不茹葷者數月矣。如此,則可以為齊乎?』」
《禮記.曲禮上》:「長者舉未釂,少者不敢飲。」
《禮記.檀弓下》:「孔子曰:『啜菽飲水盡其歡,斯之謂孝;斂首足形,還葬而無槨,稱其財,斯之謂禮。』」
《淮南子.墜形訓》:「疏圃之池,浸之黃水,黃水三周複其原,是謂丹水,飲之不死。
《淮南子.精神訓》:「今贛人敖倉,予人河水,饑而餐之,渴而飲之,其入腹者不過簞食瓢漿,則身飽而敖倉不為之減也。」
《史記.本紀.項羽本紀》:「項王曰:『壯士,能復飲乎?』」

(來源:粵語協會討論區)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糾正? 斗正? 矯正?

糾正究竟讀成斗正,還是矯正?首先要羅列有什麼讀音。 1)《廣韻》居黝切(g-au)《集韻》吉酉切,音朻。《說文解字》繩三合也。 2)《集韻》舉夭切(g-iu),音矯。《詩經·陳風》舒窈糾兮。《毛詩傳箋》窈糾,舒之姿也。 3)《韻補》叶居由切(g-au),結也。三國《嵆康·琴賦》瀄汨澎湃,蟺相糾。放肆大川,濟乎中州。 明朝宋濂《送張編修赴南陽教授序​​》:夫教授之職,以經術行義訓,導諸生,掌其課試之事,而糾正其不如規者,其責實至重也。 可見三個例子都沒有糾正的意思,反而矯正有糾正的意思。 《漢書·李尋傳》:先帝大聖,深見天意昭然,使陛下奉承天統,欲矯正之也。 從此得知,糾字是矯字在古代的同音假借字。糾正,本應讀作矯正。 明末《正字通》糾,俗寫從斗作紏,非。可見,自明末已經積非成是,把糾正讀作斗正。

兩個蘇字

有人寫甦醒,也有人寫蘇醒。誰對誰錯? 如果看康熙字典,甦,出自清初正字通,與另外一個字(左為丙支,右為生)相通,但沒有解釋,非常奇怪。 翻查台灣的字典,蘇本身等於甦醒,解釋為死而復生。同「穌」。左傳宣公八年:「晉人獲秦諜,殺諸絳市,六日而蘇。」 蘇醒從昏迷中醒過來或從萎絕中恢復生機。宋代牟巘的春雪詩:「但喜畦蔬得蘇醒,從今小摘有餘懽。」 甦醒則是從昏迷中醒過來。出版於明朝的西遊記,第三十九回:「教那多官甦醒回來拜君,方知是真實皇帝。」明末的初刻拍案驚奇,卷二十四:「直等兵快人眾來救,方才甦醒。」 雖然兩者相通,但蘇醒比甦醒出現得早很多呢。

好背

我們話人OUT,會說他好背。因為'背'就有偏僻的意思。背路,就是偏僻小路;背街-偏僻街道;背旮旯儿-偏僻的角落。住得偏僻,自然信息不通,人自然脫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