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12的文章

特首選舉,拚命抹黑

(http://timeglobalspin.files.wordpress.com/) 特首選舉,二人較量,互相抹黑,拚命競選。 廣府話歷史悠久。拚命雖常見於宋詞,但也有例外,如陸游一落索:花前須判醉扶歸,酒不到劉伶墓。其實我等講判命,早見於唐詩。 譬如,白居易酬舒三員外:已判到老為狂客,不分當春作病夫。杜甫曲江對酒:縱飲久判人共棄,懶朝真與世相違。 可是仍非本字。據聞漢代揚雄方言卷十 :楚人凡揮棄物謂之拌。廣雅釋詁一:拌,棄也。吳語也用拌字,指豁出去。

香港特首,申報有制度,糾察有法依

(ydweb.yuda.tyc.edu.tw) 特首申報制度,4月開始諮詢。法例如何立,難道全民做糾察?豆察定狗察,究竟有誰知? 糾字古代有兩個讀音:九(gau2) 和 矯(giu2) 《大宋重修廣韻》居黝切(geoi1+jau2 = gau2)。修正後的《集韻》則說吉酉切(gat1+jau5 = gau5),音朻。 又《集韻》舉夭切,音矯。(geoi2 + jiu2 = giu2) 又《洪武正韻》舉有切,音九。(geoi2 + jau5 = gau5) 又《韻補》叶居由切,結也。(geoi1+jau5 = gau2) 只有明末正字通記載,糾俗字為紏,音tou2。可能,d/t時有轉換,現在讀音約定俗成了斗。日本方面,糾察唸作,kyu satsu,讀起來像giu。 糾察,意指檢舉他人的過失。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規傳:「又在位素餐,尚書怠職,有司依違,莫肯糾察。」

乜甚乜什

(investorsareidiots) 什 這個字,由人與十組成,代表十個人為一組,是中國古代戰爭中的士兵編制。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,詩經中的雅與頌也是以十篇為一個組,即一卷,因此稱詩篇為「篇什」,簡稱為「什」。如:「佳什」、「篇什」。 如果根據集體回憶,在一些原始的中式單據上,會發現中國數字的大寫。十的大寫就是什。百的大寫就是佰。千的大寫就是仟。 什也可以解釋為什物與什碎,與雜碎相通。 "什麼"與"甚麼"的分別在何處呢?根據林語堂字典,兩者相通,但語氣有分強弱。"什麼"近似廣州話的"0羊",語氣比較輕,"甚麼"近似廣州話的"乜",語氣比較重。說到底,用法近似英語的any, anything與what 。譬如 有"0羊"好食?=Any delicious food? 乜都無得食!=Got nothing to eat! 我乜都做得!=I can do anything! 讀音方面 康熙字典:是執切(si6+zap1=sap1)。現在廣府話讀做,zaap6(什物的什),sam6(什麼的什),sap6(什錦的什)。現在普通話卻念做she。日語念做sarani,看來都有很大關係。只有客家話念做ma(麼)。 甚 甚究竟是什麼?用英語來解釋,就是great extent。即"非常"(very)。譬如甚好=非常好very good,甚大=非常大very big。 因此甚至就是指"情況非常達致...."。根據林語堂字典,甚至=even/go so far as to。 現在廣府話讀做,sam6( 甚麼的甚 ),sap6。 普通話:shen/she 。 客家話:shim。大家讀音多吻合。 乜 字典記錄廣府讀音: mat1 me1 me2 me5 mi1 ne6 客家話: ma6 ma3 客家話海陸豐腔: mak7 閩南話: mi 普通話:mie / nie 康熙字典: 母也切(普通話擬作me,廣府話擬作ma) 康熙字典解釋 : 眼乜斜也。譬如,元代關漢卿望江亭,鬼祟醉眼乜斜。以前西夏語以巫爲廝乜。早見於《遼史》。 廣府話卻解作甚麼。廣州作家陳殘雲在1963年出版的《香飄四季》,偷偷摸摸不知做乜鬼?。傳聞乜字本字為物,以物字來問什麼。詳情要再多考究。

廣府話歷史的片言隻語

(yoganurse.com) 廣府話歷史悠久,片言隻語都來自經典。 服事,早見於孔子論語泰伯篇 :" 三分天下有其二, 以服事殷, 周之德, 其可謂至德也已矣。" 狼戾, 戰國策有道:”夫趙王之狼戾無親,大王之所明見知也。” 唐代李白 《幽州胡馬客歌》:“天驕五單于,狼戾好凶殘。” 消夜,唐代方干《冬夜泊僧舍》詩:“無酒能消夜,隨僧早閉門。” 元代孟漢卿《魔合羅》第一折:“他有那乞巧的泥媳婦、消夜的悶葫蘆。”為何消夜不寫做宵夜?因為消磨永夜、度過夜晚的時間。

廣府話歷史悠久

(news.xinhuanet.com) 睇字,解作斜着眼看,早見於戰國屈原九歌山鬼:"既含睇兮又宜笑,子慕予兮善窈窕。" 含羞斜望,盡入眼簾。宋代讀音大計切=dai2,廣府話今讀tai2,d/t 聲母變換,相對穩定。 太平清醮的醮字,早見於東漢《說文解字》:「醮,冠娶福祭。」疏注,酌而無酬酢曰醮。醮,今讀ziu3,古代讀作子肖切,(zi + ciu3)。讀音不變。 內地只懂缶和瓶,不懂樽。缶,奧運時我們見識過。瓶,缶其小者也。樽呢?其實樽字早見於《左傳·昭十五年》樽以魯壷,是古代盛酒的器具。 (esgweb.net)